西汉圆雕和田黄玉握
海州网疃庄汉墓出土
猪在远古以至现代人类的经济生活中具有特定的意义。玉猪俗称握猪,在东汉十分流行。据《抱朴子》书中:“金玉在九窍,则死人不腐”。握猪的原因是指猪能生子,代表财富,越生越多,家家发财,死者手中握有财,后代子孙必富贵。握猪在随葬品中不仅具有显示财富的象征,而且还具有显示墓主人身份地位的作用。
该对玉猪的质地为和田黄玉中的极品——“鸡油黄玉”,玉质精纯,沁色鲜明。玉猪的整体造型呈卧姿,尾部镂有一小孔。耳朵、鼻子、身体四肢等细部特征刻画得非常精准、生动,温和的面部表情及沉稳的神态也表现得淋漓尽致,具有典型的“汉八刀”风格,充分反映了汉代玉雕技艺的高超。
清嘉庆紫铜琉球炉
琉球炉,原为连云港市法起寺“镇寺之宝”。该铜炉记述了清代中国与琉球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话,是清代琉球国八品巡官毛朝玉赠谢海州知州师亮采的礼品。缺口下方正中刻有“琉球炉”三个较大的篆字,左右两边分别刻有“朝议大夫知海州事,韩城师亮采题”和“嘉庆丙子秋月”两组竖行篆字。另有71字隶书记述了此炉的来历。此外还有“三品金,一瓣香,航海来兮波不扬”的篆字题刻。此炉质地为紫铜,造型古朴简洁,给人以威严庄重之感。该铜炉是反映清代中国与琉球友好关系的重要物证,对于中外交流史的研究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。
战国楚考烈王二十二年铭文青铜戈
海州锦屏陶湾出土
战国时期连云港处于南方吴楚和北方齐鲁的交替控制地带,是南北方争夺的焦点,也是南方北征的必经之路。这一组三枚铜戈,出土于海州陶湾战国小型墓中,推测戈应为军伍用于陪葬的器物。这一组戈应上下排列,绑缚于木杆上,组成了一个具有很强的杀伤力的武器——“行戟”。三戈中,最小的一件在内部有镌刻铭文两行,右起竖读为:“都寿之岁,襄城楚尹所造”。其中“都寿之岁”当指公元前241年楚国迁都安徽省寿县之年,“楚境尹”应为襄城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。说明公元前241年襄城为楚边境小城。是一件极为罕见的有绝对纪年的楚国晚期的标准器。
西汉兔毫毛笔
海州西郭宝汉墓出土
汉代,就已经有了形态较完备的“文房四宝”,即“笔、墨、简、研”。连云港汉墓中就出土了一套完整的汉代“文房四宝”。该毛笔于西郭宝汉墓中出土,毛笔通体插入在竹制的并绘有朱色横条纹的笔套内,笔毫为细软的兔毫毛,整笔长约26.2厘米,形制的独特和工艺之精,乃为国内首次发现。